- · 《科技创业月刊》栏目设[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收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投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征稿要[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刊物宗[05/29]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澜起科技创业小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澜起科技的创立与成长,不仅仅与澜起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的选择息息相关,更与全球半导体市场风起云涌带来的机会紧密相连。 2019年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
澜起科技的创立与成长,不仅仅与澜起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的选择息息相关,更与全球半导体市场风起云涌带来的机会紧密相连。
2019年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科创板时代”。其中,澜起科技(下称澜起)股价涨幅高达182.26%,成为科创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回顾澜起的创立与成长,可以见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果断选择的影响,更能见证半导体市场的风起云涌带来的良机。
硅谷积累
1989年,杨崇和获得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微电子学博士学位。彼时摆在杨崇和面前有三个选择:一是去纽约的飞利浦实验室,二是去德克萨斯的德州仪器,三是去硅谷的国家半导体。前两家都是赫赫有名,待遇条件十分优厚,但他最终还是因为钟情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学术氛围而选择了第三个。
在硅谷一工作就是五年。杨崇和认为,这五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快速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两条经验更令他受益匪浅:
一是硅谷的高科技精神,也是一种对工作的态度。对高科技事业执着的工作态度,是在硅谷以外的地方很难看到的。硅谷的工程师在接到一项任务时,不管有没有压力都会尽快完成,而不会为自己的加班费斤斤计较,也不会介意自己的付出是否能让老板看到。更甚的是,那时候做项目常常两天才能睡一次觉。
二是对市场的敏感度。硅谷的公司研发跟随市场,什么有市场就去做什么,没有市场就算技术再牛,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人问津。再者,风险投资公司的耐心非常有限,一年半年做不出有市场的产品就支撑不下去。硅谷是个讲速度的地方。
1994年,硅谷正值IC设计火热时期,相关人才待遇丰厚,而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却还处于混沌不明状态。杨崇和却在此时回国了。他认为,中国没有理由不把IC产业发展起来。
事实证明杨崇和的判断准确。1996年,国家启动微电子投资的重点项目——909工程。1999年,杨崇和与两位合作伙伴在硅谷注册成立新涛半导体。这是一家合乎“国际惯例”的IC设计企业:率先引入风险投资,定位自主设计。两年后,新涛被全球最大的内存芯片厂商美国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现金高价收购,这桩并购给投资人带来了近10倍的回报。
二次创业
2004年,杨崇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创办了澜起科技。“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杨崇和用苏辙的诗词给公司命名,既有延续其之前创立的“新涛科技”之意,也暗含其创业“后浪推前浪”之雄心和报国心。此时,云概念兴起,谷歌开始布局数据中心业务。杨崇和敏锐地察觉到,数据将越来越多,如何处理数据、打通数据和内存之间的“高速公路”,将成为巨大的商机。杨崇和决定介入这个领域。
澜起科技当时的主要产品瞄准数字机顶盒芯片和高端计算机的内存缓冲芯片,采用无晶圆厂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模式,只需负责芯片的电路设计与销售,生产、测试、封装等环节则外包。按这种模式,公司无需花费成本建立晶圆生产线,企业运行费用较低,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快速开发出相关产品。
一个初创企业要生存下来,要么靠产品,要么靠融资。IC设计作为高科技产业,刚成立就有成熟的产品线是非常困难的,融资无疑是必然的选择。当时,杨崇和带着刚开发出来的芯片去美国拜访英特尔。实测数据让对方吓了一跳:在不牺牲其他指标的前提下,澜起内存芯片的功耗比业界顶尖水平低了四成!英特尔决定投资澜起,同时停止研发自己的内存缓冲芯片。2006年6月,澜起完成第二轮融资,获得来自永威投资有限公司和英特尔投资公司为主的总计超过1000万美元的投资。
2008年,澜起经受了一次巨大的正面冲击:英特尔突然大幅调整了内存缓冲的架构规划。芯片业的生态就像一个舰队,业内巨头是旗舰,其他企业唯其马首是瞻。英特尔这次架构规划调整,让大部分内存缓冲芯片企业不得不将技术推倒重来,难度大到令许多公司因此“翻船”。这也意味着,澜起刚把上一代低功耗内存缓冲芯片做成熟,还没享受到利润,却要重新开始。好在天道酬勤,虽然技术架构发生巨变,但澜起最终凭着巨大的性能优势活了过来。
2013年,澜起科技在美国斯纳达克交易所上市。
2014年,在经历被指业绩造假的集体诉讼,即将遭遇纳斯达克启动强制摘牌程序的尴尬之际,澜起抓住了浦东科投和中电投资(CEC旗下投资公司)伸出的橄榄枝,成功退市,完成私有化回归。也是在这一年,澜起内存缓冲芯片营收占据公司整体营收过半,澜起终于在全球内存缓冲芯片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文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网址: http://www.kjcyyk.cn/qikandaodu/2021/022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