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业月刊》栏目设[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收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投稿方[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征稿要[05/29]
- · 《科技创业月刊》刊物宗[05/29]
氏零度中的死亡美学(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四、杰弗瑞生母的死亡 在杰弗瑞与父亲一起在“聚合处”与即将进入冷冻状态的阿缇斯告别之时,也勾起了他对于自己亲生母亲的碎片式的回忆。杰弗瑞
四、杰弗瑞生母的死亡
在杰弗瑞与父亲一起在“聚合处”与即将进入冷冻状态的阿缇斯告别之时,也勾起了他对于自己亲生母亲的碎片式的回忆。杰弗瑞的生母叫曼德琳·希伯特,来自佐治亚州南部的小镇,通过杰弗瑞的叙述可知曼德琳最终死于中风。
文章中反复提到母亲曼德琳临死亡时的情境,在见证过进入冷冻状态的阿缇斯与罗斯,看到过“聚合处”各种各样的冷冻人体及人体模型,杰弗瑞对比着母亲的死亡与进入冷冻状态的人们,感到母亲躺在床上,濒临死亡时带给他的那些伤痛更为真实,使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拥有的情感。死亡向我们显示了我们生命的终极的不可掌控性,因而也显示了试图控制他人生命的些许虚假。(伊格尔顿,2009:219)人的生命要有一个物理的时间期限,倘若没有一个期限,人存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生命就没有意义。母亲的生命期限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她在弥留之际曾对杰弗瑞讲“时间不再流失了”,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书中评价奥古斯汀的时间观时说道:“过去是现在的回忆,而未来是现在的展望。它主要是为了强调时间作为人(被创造的存在物)的一部分心灵体验的主观性。”(罗素,2004:167)
五、结语
德里罗的小说当中经常出现观看死亡的画面,观看死亡事件及死亡表演时所做的反思是对机器所代表的控制力量的反抗。死亡事件打开一个缺口,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死本能被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洞观起来,并通过竞争、暴力和侵略表现出夸张的形式”。(芬博格,2010:90)目睹了三场死亡事件的杰弗瑞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相反,所经历的一切反而使他对活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文章的结尾,杰弗瑞坐在一辆城际公交车上,目视前方看到纽约“曼哈顿悬日”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听着车上的孩子在咿咿呀呀地向身边的母亲描述着他所看到的一切,孩子代表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与希望,而孩子的咿呀学语代表着语言发展的未来,儿童用语言所描述的是自然之美,而绝非是地球的崩溃和毁灭。语言使得杰弗瑞从科技与人性困惑中走出来,积极地面对生活。小说中纵然出现了作者对技术的忧虑,但是我们也看到作家从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对当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盼望。
[1] 唐·德里罗 .人体艺术家[M].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恩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M].林和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柏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 Don K[M].Scribner An Import of Simon&Schuster,Inc.New York,NY ,2016:1-274.
[6]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 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 卢卡契 .历史与阶级意识 [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 芬博格.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历史的灾难与救赎文成伟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1] 李公昭.名字与命名中的暴力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 2).
[12] 周敏.唐·德里罗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6(2).
[13] 周敏.语言何为[J].外国语,2014( 5).
[14] 朱叶.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J].当代外国文学,2002(4).
[15] 张瑞红.唐·德里罗小说中的媒介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文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网址: http://www.kjcyyk.cn/qikandaodu/2021/0422/703.html
上一篇:德里罗科技伦理思想解读以白噪音大都会为例
下一篇:当人类被科技赡养以赡养人类为例